碳中和專委會 2022-03-24 09:25
城市是現代文明的標志,是推進低碳經濟轉型、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重要空間和行動單元。
我國政府高度重視發揮城市在落實氣候行動目標中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國家發展改革委于2010年起先后啟動三批低碳城市試點工作。整體來看,低碳城市試點政策在降低碳排放強度、促進技術創新等方面都發揮了重要積極作用。碳達峰碳中和是“十四五”及未來更長一段時期內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主基調,低碳城市建設將繼續發揮引領示范作用。
以高碳能源為基礎的高碳經濟和傳統工業化推動了市場經濟發展,創造出前所未有的財富,促進了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設,但也帶來了巨大的負效應,其中最為顯著的就是環境污染造成生物多樣性減少,氣候變暖導致冰川消融、海平面上升、極端天氣與自然災害頻發等,因此生態文明建設刻不容緩。作為負責任的全球大國,中國把2030碳達峰、2060碳中和納入生態文明建設整體布局,體現了大國責任和擔當。
結合城市是中國實施雙碳戰略的主體,75%的人為溫室氣體是從城市產生的實際,可以通過建設全要素智慧城市助力“碳中和”戰略落地。
以全要素智慧生態城市建設為導向,積極應用城市基礎設施與建筑綠色低碳技術和數字技術,站在全壽命周期角度、全產業鏈角度和運維角度談城市的建設、運營等;并以企業轉型、工程建設、城市建設、城市數字運營多個維度打通城市綠色低碳發展生態;創新綠色智慧建筑、零碳智慧園區、低碳社區等應用場景。同時把區域能源的概念,輻射到整個產城融合,真正實現城經濟與市經濟的綠色低碳協同發展,具體包括三方面:
一是在城市能源工程建設方面。
通過打造區域能源系統,改變我國能源利用的效率低下、浪費驚人的現狀,實現各種能源綜合、集成利用,把能源‘吃干、榨盡’,用最少的能源完成更多的工作。
二是城市全要素能耗管理方面。
圍繞企業、建筑、園區和城市等不同層次的綜合能源需求,從“全壽命周期”最大限度減少碳排放,通過綠色企業、綠色建設工程、智慧低碳社區、零碳園區,形成綠色低碳發展生態。
三是城市生態系統建設方面。
通過生態建設,構建城市的“綠色生態基底”、利用生態系統這個天然的“吸碳海綿”來固碳,減緩城市的大氣二氧化碳濃度升高。
二、低碳發展與經濟發展并不矛盾
低碳轉型不是對經濟發展的阻礙,而是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是尋求更具包容性、經濟韌性的可持續增長方式的必經之路。
一方面,天氣氣候事件及其級聯效應對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構成嚴重威脅,已經成為目前人類發展面臨的最大非傳統安全挑戰;
目前我國正組織編制2035國家適應氣候變化戰略,進一步深化試點工作,將統籌農業、林業、水資源等重點領域以及城市沿海生態脆弱地區適應氣候變化行動,將適應氣候變化與雙碳目標有機銜接起來。
三、構建智慧+區域能源系統解決方案,重塑能源供給生態模式
全球范圍內,數字化變革正在不斷重塑能源供需模式,一場前所未有的智慧能源轉型即構建智慧+區域能源系統是大勢所趨。
主要包括以下兩方面:構建全鏈路的區域能源系統、搭建云化的區域能源服務平臺。
一是打造智慧+區域能源系統。
二是構建平臺化的區域能源管理平臺。
經濟新常態下,我國城鎮化進入由速度型向質量型深入發展的關鍵時期?!秶倚滦统擎偦巹潱?014—2020年)》首先正式提出了以人為本的城鎮化建設思路,黨的十九大報告又進一步提出了新發展理念和區域協調發展戰略。
綠色低碳轉型下的新型城鎮化應當貫徹新發展理念,同鄉村振興戰略有機銜接,第一要充分考慮不同規模城鎮自然條件、人口規模、產業結構以及城鎮定位的差異性,因地制宜制定可持續發展戰略;第二要加快清潔能源與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改善“高碳鎖定”問題;第三要加強基礎設施建設中的低碳考慮,在技術層面應用凈零排放方案,建立起固定資產投資的監測考核體系;第四要刺激綠色消費,引導垃圾分類,推廣綠色出行,培育居民綠色低碳行為新風尚。
城市是現代文明的標志,是推進低碳經濟轉型、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重要空間和行動單元。
我國政府高度重視發揮城市在落實氣候行動目標中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國家發展改革委于2010年起先后啟動三批低碳城市試點工作。整體來看,低碳城市試點政策在降低碳排放強度、促進技術創新等方面都發揮了重要積極作用。碳達峰碳中和是“十四五”及未來更長一段時期內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主基調,低碳城市建設將繼續發揮引領示范作用。